找到相关内容9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儒释道世纪对话(二)

    有”进到“真空”,最后回到“空”。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传统谈到儒道佛,讲到“和而不同”这些互动,就很有意思。所以在这里以儒家来讲的话很强调“述而不作”,其实不止儒家述而不作,道也是,佛也是。它是一个传统的延续、转化的发展。它比较不是抓住某一个话语,作一个题,经过一个所谓论辩的过程带来新的发展,它里面有一个诠释的发展,诠释、转化、创造、发展。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这样一步一步发展。   而谈到儒道...

    学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5771175.html
  • 西方的禅

    身为儒家兼道家的中国人,一向总是欣赏“述而不作”的人。对于孔子而言,合乎人情总比合乎天理好些;对于伟大的道家老子和庄子而言,则显而易见的是,有是必有非,因为此两者表里相关,不可分故。正如庄子曾经说过的...

    艾伦.沃茨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10971731.html
  • 秦皇岛市第四届正觉之音佛学讲座侧记

    《西方确指》,字字不离佛的经教,念念不离正知正念。他一以贯之的本着述而不作的精神,就是严格依据经典,不加任何个人造作,同时针对信息时代众生根基,以本土化,现代化的善巧方便,传播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弘扬...

    永红

    |大安法师|正觉之音佛学讲座|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1/20132893954.html
  • 净土宗研究的态度与方法

    所以净土宗的研究不能仅拘囿于语言文字、名相概念之中,应从信心与诚敬中讨究,心灵默应,述而不作,切忌师心自用。  再次,谈一下净土宗研究的方法。一般做人文社科研究大多属宝塔式。即从查阅相关资料下手,从中...

    大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4242590.html
  • 浅谈正果法师的佛学思想

    几十年的佛法,但是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的佛学观体系化。他的这样特点是因为他没有当学者专家的想法,他是“述而不作”的典范,所以在正果法师的讲义中难以归纳出他完整的佛学观体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果法师力图所讲...

    胡晓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4942671.html
  • 口诀玄义解

    深明佛理,而后才知其口诀乃无上妙要,与旁门小术绝不相同。既知诀已,依此将平日之修持一以贯之,则可彻然通矣!  古之圣人多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因多说无益,妙要可能只是几句话。上士闻之勤行之,中士...

    陈士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2850787.html
  •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的一贯义——为研讨《四部宗义》的诸法友讲

    宗义书,为避繁杂,多不旁论禅定。   此讲稿原本不拟发表,因为,不想自我广告。今既未能坚持原意,我必须声明,此书虽出自我手,惟是「述而不作」,说推销,应该不是自我推销。 ...

    日慧长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3062070.html
  • 戒律之由来及其根本精神之研究

    之后,便常诵习,所以克证心地法门,直至成佛,皆以此戒为最胜因缘。此戒是三世十方诸佛之法,非始自作,故只称诵;诵者,读习前言,述而不作。又此戒,梵网经称为:「佛法中戒藏」,卽是诸戒之藏,举凡五戒、八戒、...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42662903.html
  • 102岁本焕老和尚:生死已自在

    的法佛也没写啰,六祖讲的法六祖也没写啰,我讲的法我也不会写啰。 羊城晚报:佛教这个“述而不作”、“不着一字”的老观念,是不是要改变一下,要弘扬佛法,就要有东西让人方便地看嘛。 本焕长老:我出家80年,...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35776171.html
  • 宋学——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二个轴心时代

    称这一时代为史诗时代。然而,古希腊的史诗并不具有经的地位,对以后古希腊文明的发展也无法与中国的五经相提并论。论及于此,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中国轴心时代中出现的儒家、墨家二支固然具有很强的述而不作的特征...

    张广保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22091576.html